纸作为文字载体在传播思想和科学、文化教育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自不待言。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纸本读物仍靠手写而成,成千上万的人每天要埋头于案边逐字逐句地抄写,花费无数时间和劳动,但每次只能完成一部书的一份,欲得副本,仍需重行抄写。为了从这种笨重劳动中解放出来,中国人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靠着这种机械复制方法,一部书制版完毕后,就能印出成千上万份副本,大大加速了书籍生产所需的时间,且降低了成本。又因印刷前经过文字校对、用工整的字体排印,使印本书比手抄本错误更少,也易于阅读,尤其重要的是其流通量甚大,以至可以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纸和印刷的紧密结合,如虎添翼,使文献知识的普及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即扩展到社会每个角落,产生了如前引培根、马克思和韦尔斯等人所说的那种巨大的社会效益。就中国而言,纸和印刷术是促成大唐帝国以高度文明的发达国家屹立于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代宗教、儒学、文学艺术、史学、哲学和科学技术等都获得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向世界各处放射出灿烂的文明之光。如果说印本书在欧洲为资本主义取代中世纪贵族封建制起过催化作用的话,那么在中国则有所不同,它为巩固并完善当时制度、促进社会文教昌盛和经济繁荣方面功不可泯,经五代至宋,这种效益越发明显。例如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更趋完善,通过各级考试将掌握知识的人(包括来自民间的士人)选拔到文官队伍中担任行政职务,总比西方社会中那些靠武力和血统而从事统治的不学无术的执政官要好些。印本书正是促成科举制完备和发展的动因,因为它能提供科举考试所需的标准读物,为社会培养大量知识人材。又如官方发行的纸币和各种财务票据,的确曾便利于商品交易,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什么是印刷术呢?在考察其起源和发展之前,首先要将其定义弄清。由于定义内涵不同,时而引出对于起源地及起源时间上岐见的发生。我们应承认,印刷术是在有了纸之后才出现的,并以纸的存在为前提,这个历史事实必须在下定义时首先要考虑的。印刷品常常以书籍形式表现出来,但印刷技术史与书籍史还是有区别的,书史可将书的起源上溯到甲骨、金石、莎草片文献等,它们都是纸出现以前的书写纪事材料,与印刷术并无任何渊源关系。印刷术与印章的使用有某种历史关连,但钤印本身并不是印刷活动,因为印章在无纸时代已经有了,可见对印刷术下出确切的定义实属必要。还要指出,近代印刷术虽从古代印刷术发展而来,但二者有明显差异,印刷史作者应事先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
中外各有关着作对印刷术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外延和内涵有很大差别。《辞海》指出,印刷术是根据文字或图画原稿制成印刷品的技术。又说中国早期将图画和文字刻在木版上,用水墨印刷。这个定义是不周延的。1980年版《新不列颠百科全书》说,“传统上一直将印刷术(辫谤颈苍迟颈苍驳)定义为在压力下将一定量着色剂用于特殊的表面,以形成文字或图画载体的技术”。但没有指出特殊的表面是什么,文字与图画如何在压力下通过着色剂转移到载体。1980年版《美国百科全书》写道:“印刷术是在纸、布或其他表面上复制(谤别辫谤辞诲耻肠迟颈苍驳)文字和图画的技术,虽然在印刷方法中有相当多的变化,但印刷术典型地包括将反体字从印板或类似载有反体字表面上转移到要印成的材料上的压印过程”。这个定义比前述更具体些,包括技术内容。
《大日本百科事典》1980年版说,印刷术定义为制造印刷物的技术,即用复制技术生产印刷物,将墨加于一定的版上,再将其转移到纸和其他材料上,从而使图画、文字达到多次复制的技术。这个定义虽具体,但涵盖面较广,因为“纸和其他材料”包括纸、高分子合成物、木材、玻璃及陶瓷制品等,反映现代印刷术内容。1980年日本印刷学会编《印刷书志百科辞典》,将印刷术定义为依原稿作成版面,.用墨在纸或其他材料上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技术。1954年俄文版《百科全书》说印刷术是在纸和其他材料上用着色剂以印刷形式多次获得复制件的技术。同书另一处又对“印刷形式”作了解说,却未能将此放在印刷术定义中一起叙述出来。
刘国钧给出的印刷术定义较好:将文字制成印板,在板上加墨后印在纸上成为读物的方法。又说,传统上的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或整版印刷是将文字反刻在整块板或其他材料上,和墨刷印,活字印刷是先制成单独的反体字,再拼成整版,加墨刷印。这是从技术角度所下的定义,还包括印刷的目的。197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所下的定义是:将文字、图画等作成板,涂以油墨印在纸上,近代印刷多用各种印刷机,中国手工印刷多用棕刷蘸墨刷在印板上,然后覆以纸,再用干净棕刷在纸背上用力擦过,所以叫作印刷。钱存训对印刷术下的定义是,用墨从反体形象在纸或其他表面上复制的过程,至少包括叁个基本因素:①事先刻成含有被印物反体凸面形象的平板;②制成反体形象;③将其转移到要印的表面上。这也是从技术上给出的定义。